广州市的语言资源
广州市的语言资源
甘于恩
(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,广州510632)
提要:保护语言资源,首要任务是必须对语情有清晰的了解,即需要对语言资源的家底进行数据调查,才能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。本文对广州市的语言资源信息进行综述,内容包括广州市区、番禺区、花都区、从化区、增城区的方言种类、分布情况以及大致使用人口等。
关键词:语言资源 语情 粤语 客家话 闽语
保护语言资源,首要任务是必须对语情有清晰的了解,即需要对语言资源的家底进行数据调查,才能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。一般人都承认,广州是粤语的“大本营”和现代粤语的发源地(关于早期粤语的发祥地,学术界还有争论,参甘于恩2008),亦可说是“广府粤语”(珠三角片)的发祥地。广府粤语以荔湾区西关方言为代表,但还包括各县市的次方言。不过,大广州区域,除了主流粤语之外,尚有其他方言存在。
从目前掌握的信息而言,广州市的语言资源分布情况,可以再做以下细分:
(一)广州市区,包括越秀区、海珠区、荔湾区、天河区、白云区、黄埔区、萝岗区,而番禺区(原番禺市)、南沙区(原属番禺)、花都区(原花都市)、从化市、增城市则属广州的附属区市。广州市区主要使用粤方言,但在白云区的九佛、钟落潭、竹料、太和、新市、三元里和天河区的沙河,约有10-20万人使用客家话(参本期转载陈晓锦、郑蕾《广州地区的客家方言》)。
白云、天河等地个别区域有闽方言通行。笔者2015年11月27日前往白云区钟落潭镇调查,该镇的红旗村大庄自然村(建国初期行政上曾归属番禺县)有谢、吴两姓,共800多人,皆使用潮汕方言,但文化上粤化比较明显,如已经不冲功夫茶,对母语的态度也较为淡化。另外,钟落潭村也有100多人使用这种方言。
(二)番禺区,原番禺市,2000年5月撤市改区。境内有个别村落使用客家话及闽语,其余皆使用粤语,按照语音特点的差异,番禺粤方言可以分为以下五片:(1)市桥片;(2)沙湾片;(3)沙田片;(4)黄阁片;(5)南沙片(黄阁、南沙、万顷沙、横沥等镇现划归为广州的南沙区)。
陈卫强(2011)指出:“番禺区在1956年由省政府安排潮汕移民入籍,有554户(大部分来自揭阳,少部分来自潮阳),共604人,分散安置于鱼窝头东深村、沙湾、石楼海心沙和大石等地,说潮汕方言。”从安置至今,已经过去60年,这些移民的语言使用状况及特点有待细致调查。据最新了解,大石镇大山有潮汕方言。
陈晓锦、郑蕾(2012)未提及番禺区有客家话。番禺客家话的分布区域,尚待进一步核实。
(三)花都区,即原花县(1993年撤县建花都市),近七成人口使用粤语,分布在各镇。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则近三成,分布在芙蓉、梯面、狮岭、赤坭、花东、花山、北兴、新华、炭步等镇,花东镇陈武举、太源庄、上马房、老杨庄4个村庄使用潮汕闽南话,人口约1000余人,仅占花都人口的0.58%。
(四)从化区(原从化市),通行的方言有粤、客两种,粤语使用人口占全县的五分之四,从化粤语按口音的差别,可分为4片:(1)街口片;(2)吕田片;(3)太平片;(4)龙潭片,以街口方言影响较大。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山区,使用人口占全县的五分之一,包括吕田(占全镇人口45%)、江埔、神岗、太平、温泉、灌村、旗杆、民乐等镇区。
(五)增城区(原增城市),通行的方言有粤、客两种,粤语人口占全市60.8%(32万),分布在全市各镇,主要聚居在增江两岸、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带,口音的差异有两种:一是以增城街办为代表的增城话,另一是新塘话(使用人口约5万余人,新塘为纯粤镇)。客家话人口约占全市39.2%(近22万),主要聚居在北部和西北部的丘陵地带。
增城的鹤洲村有闽南话通行。陈卫强(2011)披露:“增城市荔城镇南面的鹤洲村使用闽方言,人口约600多人,原居地福建漳州,明末入粤到博罗,清乾隆年间迁来此地。”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2013年7月下旬对该方言进行过语音调查,其迁移路线为:福建漳州龙溪→惠州惠东→博罗仍图镇→增城鹤洲,调查结果有待发表。
参考文献
陈卫强2011:广州地区粤方言语音研究。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。
陈晓锦、郑蕾 2012:广州地区的客家方言。方言,第2期。
甘于恩 2014:汉语南方方言探论。广州:世界图书有限公司广州公司。
甘于恩 2008:粤语多源论。学术研究,第8期。
番禺县志。
从化县志。
花县志。